带音的成语大全
带音字的常见成语有:北鄙之音、八音遏密、八音迭奏、德音莫违、大音希声、遏密八音、梵呗圆音、繁音促节、佛旨纶音、甘酒嗜音、金口玉音、空谷跫音、空谷足音、鹿死不择音、陇头音信、聆音察理、鸾音鹤信、渺无音讯、渺无音信、泮林革音、濮上之音、千锤打锣,一锤定音、青鸟传音、跫然足音、清音幽韵、绕梁之音、桑间之音、笙磬同音、水月观音、声音笑貌、丝竹八音、丝竹之音、同音共律、亡国之音、五音六律、弦歌之音、下里巴音、笑貌声音、弦外遗音、弦外有音、哓音瘏口、一槌定音、一锤定音、音耗不绝、异口同音、一口同音、音容凄断、音容如在、音容笑貌、音容宛在、还可以根据音字成语的字数、开头结尾位置来查询成语信息。
音字相关信息
含有音的成语和解释
词语 | 解释 |
---|---|
泮林革音 | 《诗·鲁颂·泮水》:“翩彼飞鸮,集于泮林,食我桑黮,怀我好音。”郑玄笺:“言鸮恒恶鸣,今来止于泮水之木上,食其桑黮。为此之故,故改其鸣,归就我以善音。喻人感于恩则化也。”后用“泮林革音”比喻在好的影响感化下而改变旧习性。 |
知音识趣 | 趣:情趣。形容朋友间十分了解、意趣相投 |
渺无音信 | 指毫无消息 |
咬音咂字 | 形容说话一字一板,郑重其事。 |
鸾音鹤信 | 比喻仙界的音信。 |
正声雅音 | 纯正优雅的音乐。 |
绕梁之音 | 形容歌声美妙动听,长久留在人们耳中。参见“余音绕梁”。 |
声音笑貌 | 指人的言谈、表情等。 |
一口同音 | 犹言众口一词。 |
大音希声 | 《老子》:“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。”王弼注:“听之不闻名曰希,不可得闻之音也。有声则有分,有分则不宫而商矣。分则不能统众,故有声者非大音也。”魏源本义引吕惠卿曰:“以至音而希声,象而无形,名与实常若相反者也,然则道之实盖隐于无矣。”意谓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 |
笑貌声音 | 笑貌:表情;声音:谈吐。指人的言谈、态度等 |
音问杳然 | 音问:音信。书信收不到,消息也没有 |
北鄙之音 | 指殷纣时的音乐。后世视为亡国之声。亦作“北鄙之声”。 |
众啄同音 | 犹众口一词。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。 |
杳无音信 | 杳:不见踪影;没有迹象;音信:消息;回信。形容信息断绝;了解不到对方的情况。 |
鹿死不择音 | 比喻只求能够安身,并不选择地方。 |
弦外之音 | 原指音乐的余音。比喻言外之意,即在话里间接透露,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。 |
足音跫然 | 跫:脚步声。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,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。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。 |
知音谙吕 | 谙:熟悉;吕: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,泛指音乐。指深通乐律 |
渺无音讯 | 指毫无消息 |
郑卫之音 | 郑卫: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。指春秋战国时郑、卫等国的民间音乐。 |
哓音瘏口 | “哓”念xiāo;“瘏”念tú。犹言舌敝唇焦。形容说话之多,费尽口舌。 |
弦歌之音 | 弦歌:弦乐。弹琴和唱歌的声音。泛指教学活动 |
音耗不绝 | 音耗:消息。消息和书信不断。指保持联系 |
知音识曲 | 指通晓音乐 |
桑间之音 | 指淫靡的音乐。 |
德音莫违 | 德音:善言;莫违:不要违背。别人的好话不要不听。 |
余音袅袅 | 形容音乐悦耳动听,令人沉醉。 |
余音绕梁 | 余音:音乐演奏后好像还留下乐声。仿佛遗留下来的乐声围着屋打转转。形容歌声、乐声高亢、悦耳;使人经久不忘。 |
一锤定音 | 比喻做事干脆,说了算数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