缗的组词
缗字的常见组词有:贯缗、逋缗、敛缗、配缗、俸缗、房缗、朽缗、艾缗、赋缗、告缗、丝缗、有缗、现缗、算缗钱、算缗、青缗、钱缗、缗泉、缗缗、缗襁、缗镪、缗绵、缗课、缗纶、缗钱、缗蛮、酒缗、校缗、见缗、滑缗、钩缗、蚨缗、钓缗、沈缗、缗、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、字的位置、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。
缗字相关信息
- 拼音mín
- 部首纟
- 总笔画12画
- 统一码7F17
- 五笔XNAJ
- 仓颉VMRPA
- 郑码ZYHK
- 四角27164
缗mínㄇㄧㄣˊ 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。 钓鱼绳。 古代计量单位:钱十~(即十串
含有缗的词语和解释
词语 | 拼音/解释 |
缗绵 |
缗绵 缗绵,读音是mín mián,汉语词语,指脱衣相覆。 |
敛缗 |
敛缗 敛缗(敛缗) 唐 元稹 《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》:“敛缗偷印信,传箭作符繻。” |
缗泉 |
缗泉 缗泉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是mín quán,即缗钱。 |
钩缗 |
钩缗 钩缗,读音ɡōu mín,汉语词语,基本意思为钓钩和钓丝。 |
赋缗 |
赋缗 赋缗是一个汉语词汇,意为赋税钱。 |
缗镪 |
钱贯。指代钱财。 |
缗纶 |
缗纶 【拼音】 mín lún 【注音】 【引证解释】 钓鱼用的丝线。 南朝 宋 谢灵运 《山居赋》:“缗纶不投,罝罗不披。” |
沈缗 |
谓垂钓。 |
缗钱 |
缗钱 元狩四年(公元前119年),汉武帝下诏“初算缗钱”,对商人的财产进行征税,自此,“缗钱”即作为计税单位登上历史舞台。 |
见缗 |
见缗 jiàn mín 见缗(见缗) 现钱。 宋 曾巩 《本朝政要策·茶》:“是时,议臣请以见缗入中。” 宋 叶适 《校书郎王公夷仲墓志铭》:“始, 夷仲 在 婺 , 孝宗 立,赐军兵钱,州无见缗,未给也。” |
丝缗 |
丝缗 丝缗即丝绳。中国民间传说,男女出生后即有月老用赤绳暗系双方之足,订为夫妻。因以“丝缗”指婚姻。 清 和邦额 《夜谭随录·孪生》:“既各缔其丝緍,恒不调其琴瑟。” |
蚨缗 |
1.犹钱贯。缗﹐穿钱的绳。 |
缗蛮 |
缗蛮 《緜蛮》一诗从起兴的手法、复沓咏叹的形式上看,颇似民间歌谣,故清人龚橙在其《诗本谊》中把它划入风类。其所次于雅诗之列者,诗教之意也。所以《毛诗序》曰:“《緜蛮),微臣刺乱也。大臣不用仁心,遗忘微贱,不肯饮食教载之,故作是诗也。”从社会功用言之,不为误也。然细察诗原文,《诗序》所言与诗文略有扞格。 |
缗缗 |
缗缗 缗缗,汉语词语,读音是mín mín,指昏昧无心的样子。 |
算缗钱 |
算缗钱 算缗钱,读音是suàn mín qián,是一个汉语词汇,解释为汉 代所行税法之一。 |
缗课 |
缗课 缗课是汉语词汇,读音是mín kè,意思指税金。 |
钓缗 |
钓缗 钓缗,汉语词汇。 拼音: 释义:1.钓竿上的线。 2.垂钓 |
告缗 |
告缗 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商人势力,解决财政困难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。告缗是算缗的延伸。元鼎三年(公元前114年),汉武帝实行告缗,即鼓励告发算缗不实。凡揭发属实,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,并罚戍边一年,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。 |
钱缗 |
钱缗 钱缗是一个汉语词语, 拼音是:qián mín, 释义:1、是指穿钱的绳子或。2、借指金钱。 |
算缗 |
算缗 算缗,亦称“算缗钱”。西汉初年所行税法之一,对商人、手工业者、高利贷者和车船所征的赋税。 课税对象为商品或资产,“缗钱”为货币和计税单位——1缗为1贯,1贯为1000 钱,一算为120钱。 |
含有缗的成语和解释
成语 | 拼音/解释 |
绵绵缗缗 |
绵绵:连绵不断的样子。连绵不断的样子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