帛的词语大全
带帛字的常见词语有:寶帛、貲帛、魚帛狐聲、縵帛、縑帛、繫帛書、蠟丸帛書、貨帛、絲帛、絹帛、簡帛、簡帛書、織帛、蠟帛書、纁帛招徠、紙帛、穀帛、紅勒帛、魚帛狐篝、纈帛、幣帛、魚書雁帛、財帛、著於竹帛、賜帛、秋帛、羅帛像生花、繒帛、隔帛兒、疋帛、披帛、雜帛、內帛、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、拽帛、系帛书、練帛、飛帛、綵帛、玉帛之好、神帛、絮帛、孝帛、帛畫、皮帛、玉帛笙歌、大帛、楮帛、束髮封帛、執帛、还可以查询帛字组词的意思解释、拼音读音、词语出处等信息。
帛字相关信息
含有帛的词语和解释
词语 | 解释 |
---|---|
纁帛招徠 | 犹纁招。 |
皮帛 | 皮帛 皮帛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是pí bó,是指兽皮和丝帛。 |
貨帛 | 货帛 明 都穆 《都公谭纂》卷上:“一日经 河南 济源 ,其神素称灵异,货帛财物有假贷者,随出水面。” |
執帛 | 执帛 执帛为汉语词语,读作zhí bó,指的是楚国官名,亦为孤卿(少师、少傅、少保三孤)的别称,出自《史记·曹相国世家》。 |
帛子 | 帛子 唐 张鷟 《游仙窟》:“红衫窄裹小撷臂,绿袂帖乱细缠腰,时将帛子拂,还投和香烧。” |
蜡帛书 | 蜡帛书 1.见"蜡丸帛书"。 ②外面包有蜡皮的丸药。 帛书:也称“缣书”、“素书”。在丝织品上写成的书。春秋战国时已有使用。魏晋以后纸书盛行,帛书遂少用。 |
繒帛 | 缯帛 缯帛,读音zēng bó,汉语词语,指丝绸的统称。 |
羅帛像生花 | 辞典解释罗帛像生花luó bó xiàng shēng huā 以丝绢绸缎所制的人造花。 《水浒传.第五回》:「头戴撮尖乾红凹面巾,鬓傍边插一枝罗帛像生花。」 |
蠟丸帛書 | 蜡丸帛书 1.封在蜡丸中的帛书文件。 蜡丸 : (~儿)①用蜡做成的圆形外壳,内装药丸,古代也在蜡壳里面放传递的机密文书。 ②外面包有蜡皮的丸药。 帛书 : 也称“缣书”、“素书”。在丝织品上写成的书。春秋战国时已有使用。魏晋以后纸书盛行,帛书遂少用。 |
帛书 | 帛书 帛书: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 帛书:词语 帛书 (词语)【词目】帛书 【拼音】bó shū 【释义】写在缣帛上的文字;用缣帛写的文字或书籍。 1.写在缣帛上的文字。 《墨子·尚贤下》:“书之竹帛,镂之金石,琢之槃盂,传以遗后世子孙。”《 史记·封禅书》:“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……乃为帛书以饭牛,详不知,言曰此牛腹中有奇。杀视得书。” 《史记·孝武本纪》:“居岁余,其方益衰,神不至。乃为帛书以饭牛,详弗知也,言此牛腹中 |
雜帛 | 杂帛 杂帛,拼音是zá bó,汉语词语,释义是用色丝织就的丝织品或古代旗帜上杂色的装饰物。 |
紅勒帛 | 1.用红帛制的腰带。 2.宋沈括《梦溪笔谈.人事一》:"士人刘几累为国学第一人,骤为怪崄之语,学者翕然效之,遂成风俗。欧阳公深恶之,会公主文,决意痛惩……有一举人论曰:'天地轧,万物茁,圣人发。'公曰'此必刘几也',戏续之曰:'秀才剌,试官刷。'乃以大朱笔横抹之,自首至尾,谓之红勒帛,判'大纰缪'字榜之,既而果几也。"后因谓以朱笔涂抹文字为红勒帛。 |
披帛 | 披帛 披帛,隋代壁画中已有披帛,唐代广泛流行。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,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,再披搭肩上,旋绕于手臂间。披帛分两种:一种横幅较宽,长度较短,多为已婚妇女所用;另一种长度可达两米以上,多为未婚女子所用。 |
戋帛 | 戋帛 戋帛 《易·贲》:“贲于丘园,束帛戋戋。” 孔颖达 疏:“唯用束帛招聘丘园,以俭约待贤。”后因以“戋帛”指敦聘贤者的礼物。《魏书·肃宗孝明帝纪》:“其有怀道丘园,昧迹板筑,山栖谷饮,舒卷从时者,宜广戋帛,缉和鼎饪。” |
戔帛 | 戋帛 戋帛 《易·贲》:“贲于丘园,束帛戋戋。” 孔颖达 疏:“唯用束帛招聘丘园,以俭约待贤。”后因以“戋帛”指敦聘贤者的礼物。《魏书·肃宗孝明帝纪》:“其有怀道丘园,昧迹板筑,山栖谷饮,舒卷从时者,宜广戋帛,缉和鼎饪。” |
秋帛 | 秋帛 秋帛,读音qiū bó,汉语词语,意思是供作秋衣的帛。 |
束髮封帛 | 【解释】指妇女忠贞不渝。【出处】《新唐书·列女传·贾直言妻董》:“直言坐事。贬岭南,以妻少,乃诀曰:‘生死不可期,吾去,可亟嫁,无须也。’董不答,引绳束发,封以帛,使直言署,曰:‘非君手不解。’直言贬二十年乃还,署帛宛然。乃汤沐,发堕无馀。” |
魚書雁帛 | 【解释】泛指书信。【出处】清·李渔《闲情偶寄·器玩·制度》:“则笺简二字中,便有无穷本义,鱼书雁帛而外,不有竹刺之式可为乎?” |
鱼书鴈帛 | 鱼书鴈帛【解释】见“ 魚書雁帖 ”。 |
綿帛 | 绵帛 绵帛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是mián bó,是指丝绵绢帛的总称。 |
縠帛 | 縠帛 泛指丝织物。 清 唐甄 《潜书·尚治》:“ 吴 越 之民衣縠帛,食海珍; 河 汾 之民衣不过布絮,食不过菜饼。岂东人侈而西人约哉?风使然也。” |
練帛 | 练帛 练帛是一个汉语词语,拼音是liàn bó,熟帛。谓煮练过的帛。 |
帛画 | 帛画 帛画,中国古代画种。因画在帛上而得名。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,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、走兽、飞鸟及神灵、异兽等形象的图画,约兴起于战国时期,至西汉发展到高峰。 |
香帛 | 香帛 香帛,拼音xiāng bó,指香烛纸表等祭祀用品。 |
帛畫 | 帛画 帛画,中国古代画种。因画在帛上而得名。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,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、走兽、飞鸟及神灵、异兽等形象的图画,约兴起于战国时期,至西汉发展到高峰。 |
隔帛儿 | 隔帛儿 隔帛儿是汉语词汇,拼音是gé bó ér,指方言。用几层破布糊成的预备做鞋帮或鞋底用的东西。又叫硬衬。 |
皂帛 | 皂帛 皂是黑色:青红~白。 帛指白色,故皂帛犹皂白。《敦煌变文集·伍子胥变文》:“皂帛难分,龙蛇混杂。”是说黑白混淆以致阴阳颠倒。 |
粟帛 | 辞典解释粟帛sù bó 谷粟与布帛。 《史记.卷六八.商君传》:「僇力本业,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。」 《三国演义.第一一回》:「融常使人遗以粟帛;母感融德,故特使慈来救。」 |
大帛 | 大帛 dà bó 大帛 (1).古白布冠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大帛不緌。” 郑玄 注:“帛,当为白,声之误也。大帛,谓白布冠也。” (2).粗丝织成的厚帛。《周书·明帝纪》:“朕禀生俭素,非能力行菲薄,每寝大布之被,服大帛之衣。” (3).指古代行聘问之礼时使者所用的旃。即纯赤色曲柄旗。 南朝 陈 徐陵 《报尹义尚书》:“伊昔 梁朝 ,共奉嘉聘。张此大帛,处彼高闳。” 吴兆宜 注:“《周官·司常》:通帛为旃。” |
绵帛 | 绵帛 绵帛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是mián bó,是指丝绵绢帛的总称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