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辞网:弘扬国学 · 传承文化!
汉辞网logo
今天是:

旄的词语大全

带旄字的常见词语有:白旄黃鉞、旄氈、節旄、顛旄、騂旄、黃旄、雲旄、旄頭、旌旄、旄鉞、設旄、旄騎、氛旄、白旄、犛旄、骍旄、旄車、擁旄、旄節、蜺旄、竿旄、羽旄、设旄、星旄、旄馬、云旄、拥旄、英旄、玄旄、文旄、素旄、庶旄、朱旄、旗旄、霓旄、旄山、旄幢、旄期、旄俊、旄狄、旄车、旄麈、旄人、旄端、旄星、旄象、旄骑、旄毡、旄敦、旄舞、还可以查询旄字组词的意思解释、拼音读音、词语出处等信息。

旄字相关信息

含有旄的词语和解释

词语解释
白旄黃鉞 【解释】比喻有关征战的事。【出处】《尚书·牧誓》:“王左仗黄钺,右秉白旄以麾。”【示例】某十八岁同父起义,~,平定两京。 ◎明·无名氏《智降秦叔宝》第一折【语法】联合式;作主语、宾语;指出师打仗
牦旄 牦旄 牦旄,拼音是máo máo,注音是,释义是以犛牛尾为饰的旗。
旄骑 1.即旄头。
霓旄 霓旄 霓旄是汉语词汇,读音是nímáo,指指彩虹。
雲旄 见"云髦"。
羽旄 羽旄 羽旄,汉语词汇。 拼音:yǔ máo 释义:它的意思是乐舞时所执的雉羽和旄牛尾,亦为旌旗的代称。 出自《礼记·乐记》,
云旄 见"云髦"。
黄旄 黄旄 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秋七月, 按道侯 韩说 、使者 江充 等掘蛊太子宫。壬午,太子与皇后谋斩 充 ,以节发兵与丞相 刘屈氂 大战 长安 ,死者数万人。庚寅,太子亡,皇后自杀。初置城门屯兵。更节加黄旄。”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:“时太子亦发节以战,故加其上黄以别之。”
設旄 设旄 设旄,汉语词语,读音为shè máo,意思为在旗帜上装饰上牦牛尾。
干旄 旌旗的一种。以旄牛尾饰旗竿,作为仪仗。《诗•鄘风》篇名。
节旄 节旄 节旄,是汉语词汇, 拼音:jié máo 解释:1、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。2、指旌节。 出自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,
旄頭 旄头 旄头,典故名。主要义项有:(1)古代皇帝仪仗中一种担任先驱的骑兵。(2)即昴星。星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(3)旄头,即昴星,古代当作胡星,诗词里用来借指外族入侵者。
翠旄 翠旄 翠旄,中文词汇,杆顶饰以翠羽的旗帜。
旄節 旄节 旄节,是汉语词汇,出自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,解释为古代使臣所持的符节。
设旄 设旄 设旄,汉语词语,读音为shè máo,意思为在旗帜上装饰上牦牛尾。
旌旄 旌旄 旌旄,汉语词语, 拼音:jīng máo , 释义:1、军中用以指挥的旗子。2、泛指旗帜。3、借指官兵。
旄丘 前高后低的山丘。
旄马 旄马 旄马,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怪兽。旄马形状像普通的马,但四条腿的关节上都有长毛。旄马生活在巴蛇所在地的西北面,一座高山的南面。 《山海经·海内南经》:“旄马,其状如马,四肢有毛,在巴蛇西北,高山南。”
旄牛 旄牛 (牦牛的异体字)旄牛,即牦牛。产于中国西南地区。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:“﹝潘侯之山﹞有兽焉,其状如牛,而四节生毛,名曰旄牛。” 郭璞 注:“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长毛。”
庶旄 庶旄 庶旄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是shù máo,是指用以装饰旌旗的各色羽毛。
旄人 《周礼》官名。掌教乐舞。
旄星 旄星 【词语】旄星 【拼音】máo xīng 【解释】即旄头星。 【出处】唐 储光羲 《观范阳递俘》诗:“ 北河 旄星陨, 鬼方 獮 林胡 。” 明 陶宗仪 《辍耕录·角端》:“独 耶律文正王 进曰:‘此名角端,乃旄星之精也。圣人在位,则斯兽奉书而至。’”参见“ 旄头”。
旄钺 旄钺 旄钺是一个汉字词语,读音máo yuè,意思是白旄和黄钺,借指军权。
素旄 素旄 素旄 (1).即白旄。用旄牛尾为饰的白旗。古代用以指挥军队作战。《文选·史岑出师颂》:“昔在 孟津 ,惟师 尚父 ,素旄一麾,浑一区字。” 李善 注:“《尚书》曰:‘王右秉白旄以麾。’” (2).用作君主的仪仗。 明 徐祯卿 《从吴学士侄奎观模米襄阳山水图并学士题识》诗:“白云缥缈 苍梧 遥,旖如 湘君 垂素旄。”
郡旄 郡旄 郡旄 古代郡守出行时仪仗中的旄旗。借指郡守的职位。 元 柯丹丘 《荆钗记·堂试》:“千里承恩秉郡旄,矢心曾不染秋毫。”
旄俊 旄俊 释义出处 【解释】俊杰之士。 【出处】旄,通“ 髦 ”。 唐 张彦远 《历代名画记·唐朝上》:“於是芳兰始被,深冠盖之游;丹桂初丛,广旄俊之士。”
采旄 采旄 采旄是一个汉语词汇,拼音是cǎi máo,解释是用旄牛尾装饰的彩旗。
旄麈 旄麈 旄麈是汉语词汇,拼音máo zhǔ,解释为旄牛和麈。
拥旄 拥旄 拥旄是汉语词语, 拼音:yōng máo 是借指统率军队。
犛旄 牦旄 牦旄,拼音是máo máo,注音是,释义是以牦牛尾为饰的旗。

©2025 汉辞网HANCIW.COM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515744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