檄的词语大全
带檄字的常见词语有:還檄、陳琳檄、郵檄人、飛檄、憲檄、飛書馳檄、詔檄、馬頭草檄、討檄、馳檄、长檄、毛義檄、魚檄、傳檄、飞书驰檄、蠟檄、長檄、書檄、毛義捧檄、羽檄交馳、承檄、羽檄飛馳、傳檄而定、军檄、毛生捧檄、飞檄、毛义捧檄、毛义檄、羽檄、檄喻、宪檄、毛子檄、臺檄、移檄、軍檄、檄筆、鱼檄、诏檄、邮檄人、笺檄、諭檄、毛公檄、毛生檄、檄糴、奉檄色喜、飛書走檄、奉檄、牋檄、檄召、檄書、还可以查询檄字组词的意思解释、拼音读音、词语出处等信息。
檄字相关信息
含有檄的词语和解释
词语 | 解释 |
---|---|
鱼檄 | 鱼檄 鱼檄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是yú xí,是指鱼形檄牌。 |
暗檄 | 暗檄 暗檄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是àn xí,是指秘密文书。 |
書檄 | 书檄 基本信息 拼音:shū xí 注音: 释义 书简与檄文。泛指文书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王粲传》:“ 太祖 并以 琳瑀 为司空军谋祭酒,管记室,军国书檄,多 琳 瑀 所作也。” 宋 苏轼 《送表弟程六知楚州》诗:“我正含毫紫微阁,病眼昏花困书檄。” 明 唐顺之 《叙广右战功》:“书檄往来,水陆诸巢络绎,能保不为贼得?” |
奉檄色喜 | 东汉庐江毛义家贫,以孝行出名。府檄召义为守令。义奉檄喜动颜色。后义母死,去官行服,公车征不至。见《后汉书·刘平等传序》。檄,征召的文书。后以“奉檄色喜”作为得俸养亲而去作官的典故。 |
蠟檄 | 蜡檄 蜡檄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是là xí ,是指封在蜡丸中的檄文。 |
傳檄而定 | 【解释】檄:讨敌文书;定:平定。比喻不待出兵,只要用一纸文书,就可以降服敌方,安定局势。【出处】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今大王举而东,三秦可传檄而定也。”【示例】获操则威震天下,中原虽广,可~。 ◎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十一回 |
馳檄 | |
毛义捧檄 | 毛义捧檄 毛义,字少节,东汉末庐江人。自幼丧父,母子相依为命。家境贫寒,年少便为他人放牧为生,箪食瓢饮,奉养其母。母病伺候汤药,曾割股疗疾。遂以孝行称著乡里,举为贤良。 |
投檄 | 投檄 投檄,读音tóu xí,汉语词语,意思是投弃徵召的文书,借指弃官。 |
羽檄交馳 | 辞典解释羽檄交驰yǔ xí jiāo chí 迅速传递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。比喻军情紧急。唐.王维〈老将行〉:「贺兰山下阵如云,羽檄交驰日夕闻。」宋.张孝祥〈衡州新学记〉:「于羽檄交驰之际,不敢忘学,学成而兵有功,治有绩,则余安得不为之言,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!」也作「羽檄飞驰」。 |
檄召 | 辞典解释檄召xí zhào 用檄文征召。 《汉书.卷四二.申屠嘉传》:「罢朝坐府中,嘉为檄召通诣丞相府,不来,且斩通。」 《南史.卷四九.刘怀珍传》:「本州刺史张稷辟为主簿,主者檄召訏,乃挂檄于树而逃。」 |
魚檄 | 鱼檄 鱼檄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是yú xí,是指鱼形檄牌。 |
军檄 | 军檄 军檄,读作jūn xí,汉语词语,是指军中檄文,军事方面的招讨文书。 |
檄手 | 檄手 檄手,汉语词语,意思是妙绝。 |
牋檄 | 1.犹笺记。给上级官员的书札。 |
飛檄 | 飞檄 fēi xí (飞檄) 1.速递檄文。 2.紧急檄文。 |
檄医头疾 | 檄医头疾 xí yī tóu jí 檄医头疾(檄医头疾) 《三国志·魏志·陈琳传》“军国书檄,多 琳 瑀 所作也”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《三国典略》:“ 琳 作诸书及檄,草成呈 太祖 。 太祖 先苦头风,是日疾发,卧读 琳 所作,翕然而起曰:‘此愈我病。’”后以“檄医头疾”概指其事。 吕志伊 《读史感赋》:“檄医头疾 陈琳 辈,翻作《美新》 莽 大夫。” |
符檄 | 符檄 符檄 官符移檄等文书的统称。 晋 葛洪 《抱朴子·勤求》:“阳敦同志之言,阴挟蜂虿之毒,此乃天神所共恶,招祸之符檄也。”《宋书·沉怀文传》:“ 世祖 入讨, 劭 呼之使作符檄, 怀文 固辞。” 清 唐孙华 《己卯元旦迭韵》之二:“街衢人醉壶飱贱,公府官闲符檄稀。” |
飛書馳檄 | 见“飞书走檄 ”。 |
檄牌 | 檄牌 檄牌是汉语词汇,读音是xí pái,意思是传递檄文的牌子。 |
詔檄 | 诏檄 诏书和檄文 唐 韦建 《黔州刺史薛舒神道碑》:“我 太祖 之经纶王业,专掌诏檄,擅经国之词宗。” 明 焦竑 《玉堂丛语·忠节》:“靖难兵起,日召谋议,诏檄皆出 孝孺 手。” |
毛生捧檄 | 谓孝子因养亲而屈仕。亦泛指出仕为官。参见:毛义檄 亦作:毛义捧檄 |
馬頭草檄 | 辞典解释马头草檄mǎ tóu cǎo xí 檄,古代官府用来征召、告示或征讨的文书。草,写。语本《旧唐书.卷七三.薛收传》:「秦府主簿,判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,时太宗专任征伐,檄书露布,多出于收,言辞敏速,还同宿构,马上即成,曾无点窜。」后形容文思敏捷,提笔成章。 |
檄书 | 檄书 檄书,xí shū,檄文。 |
相如檄 | 相如檄 相如檄,典故名,典出《史记》卷一百一十七〈司马相如列传〉。司马相如在担任郎官期间,曾为了告知巴、蜀百姓,唐蒙所为并非皇上的本意,写了《喻巴蜀檄》。后因以“相如檄”指晓谕军民的文告。 |
飞檄 | 飞檄 fēi xí (飞檄) 1.速递檄文。 2.紧急檄文。 |
羽檄 | 羽檄 羽檄,古代军事文书,插鸟羽以示紧急,必须迅速传递。在汉代的简册制度中,“官文书所用简长2尺,称之为‘檄’。”这里的“尺”是汉尺,相等于23.5厘米。“檄”多在上下级、平级之间互相通用。而传递军情一般都写在“檄”上,如果在其上插雉羽,则表示万分危急,欲其急行如飞,称之为“羽书”或“羽檄”。 |
憲檄 | 宪檄 词语解释 旧时称上官所发檄文的敬词。 清 黄六鸿 《福惠全书·莅任·禀帖赘说》:“顷奉宪檄,安插垦荒官兵屯种,敢不澟遵。” 清 黄六鸿 《福惠全书·莅任·详文赘说》:“然犹恐以额外沙滩指为承粮熟地……诚有如宪檄之所驳者。” |
陳琳檄 | 陈琳檄 “琳作诸书及檄﹐草成呈太祖。太祖先苦头风﹐是日疾发﹐卧读琳所作﹐翕然而起曰﹕此愈我病。数加厚赐。”后因以“陈琳檄”泛指檄文。亦咏军府中有才能的文人。 |
文檄 | 文檄 文檄,在古代指的是晓喻或声讨的文书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