餉的词语大全
带餉字的常见词语有:時餉、儲餉、賕餉、餉人、放餉、供餉、餽餉、飛芻轉餉、餉饋、遺餉、糧餉、勞師糜餉、廩餉、餉遺、貽餉、雙餉、協餉、餉款、練餉、飛餉、餉銀、財餉、造餉、朝餉、邊餉、參餉、種餉、一餉、禮餉、餉糧、餉饁、餉獻、運餉、軍餉、餉餽、餉項、餉乾、關餉、饋餉、轉餉、饁餉、餉勞、餉邊、餉億、遼餉、餉軍、半餉、祿餉、餉鞘、餉運、还可以查询餉字组词的意思解释、拼音读音、词语出处等信息。
含有餉的词语和解释
词语 | 解释 |
---|---|
糧餉 | 粮饷 粮饷,汉语词汇。 拼音:liánɡ xiǎnɡ 释义:指军队中发给官兵的口粮和钱 |
餉幕 | 饷幕 饷幕,亦作“?幕”,是一个汉语词语,指粮官的幕府。 |
一餉 | 一饷 一饷(yī xiǎng),意思是一饷(一饷)片刻。 |
奉餉 | 奉饷 奉饷,读音为fènɡ xiǎnɡ,是一个汉语词语,意思是俸饷。奉,通“ 俸 ”。 |
餉糈 | 饷糈 饷糈,读音是xiǎng xǔ,汉语词语,是指军粮给养。出自《筹洋刍议·边防》。 |
千里轉餉 | 千里转饷 【释义】粮饷来自千里之外。谓军队补给线过远。 粮饷来自千里之外。谓军队补给线过远。 清 昭梿 《啸亭杂录·记辛亥败兵事》:“我以千里转饷之势,攻彼效死之士,臣未见其可。” |
餉事 | 饷事 饷事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是xiǎng shì,亦作“?事”。 掌管军粮之事。 |
廩餉 | 廪饷 廪饷(廪饷),lǐn xiǎng ,亦作“廪饷”。 粮饷。《清史稿·简亲王喇布传》。 |
餉飯 | 饷饭 饷饭是汉语词汇,读音是xiǎng fàn,意思是给饭。 |
剿餉 | 剿饷 剿饷是明末田赋加派的赋银。亦指为筹措镇压农民起义所用的军饷。明末农民起义遍及各地。崇祯十年(公元1637年) 明政府准备增兵增饷,镇压农民起义。文秉《烈皇小识》 (卷五): “户部苦于无饷,杨嗣昌建议,每条银一两,加银三分,名因粮就饷。 共加赋二百万,以济军需。有诏暂累吾民派一年,除此心腹大患等语。” |
餫餉 | 1.运送粮饷。 |
餉乾 | 饷干 xiǎng qián 饷干(饷干) 指军费。《清会典·户部十二·制天下之经费》:“凡岁出之款十有五……七曰饷干之款。” |
協餉 | 协饷 协饷是一个汉语词语,拼音是xié xiǎnɡ,意思是中国古代朝廷用以调度财政的名目,即从有余省分的钱粮中指拨一部分解运于不足省分。 |
餉軍 | 饷军 饷军是一个汉语词语,拼音是xiǎng jūn,意思是给军队发粮饷。 |
財餉 | 同“财香 ”。 |
餉米 | 饷米 饷米,读音xiǎng mǐ,词语,意思是供军队食用之米。 |
冒餉 | 冒饷 冒饷是汉语词汇,拼音mào xiǎng,出自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。 |
官餉 | 官饷 解释 旧指政府发给军人等的薪饷。 老舍 《茶馆》第一幕:“ 英 法 联军烧了 圆明园 ,尊家吃官饷,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!” 端木蕻良 《科尔沁旗草原》十七:“这些狗皮们真丢人!平常吃官饷,到时候不顶事,白披了一身狗皮!”原注:“狗皮们,指保甲!” |
放餉 | 放饷 放饷,拼音是fàng xiǎng,汉语词语,释义是发放薪饷。 |
解餉 | 解饷 jiě xiǎng 解饷(解饷) 运送银粮。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七:“ 子中 讨下差来,解饷到 山东 地方,就便回籍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七六回:“求他再给我一个密保,再委一个报销或解饷的差使云云 |
餉人 | 饷人 xiǎng rén 饷人(饷人) 指送饭食的人。 唐 徐延寿 《人日剪彩》诗:“帖燕留妆户,黏鸡待饷人。” 唐 李约 《城南访裴氏昆季》诗:“田头逢饷人,道君 南山 行。” |
邊餉 | 边饷 边饷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是biān xiǎng,是指边粮。出自《宋史·食货志上一》。 |
片餉 | 1.见"片晌"。 |
餉項 | 饷项 xiǎng xiàng 饷项(饷项) 军费。 邹鲁 《广东光复》:“军械亦选至精者充之,饷项亦至充裕。” |
助餉 | 助饷 助饷是明末田赋的加派,指为筹措镇压农民起义的军费而加派的赋银。崇祯八年(公元1635年) ,总督卢象升因军饷支绌,请加派官户田赋十分之一,民赋10两以上者亦加十分之一,即按税银加派,每两加1钱。户部拟在未遭战乱地区对士大夫家赋银1两的加2钱,民户5两以上的每两加1钱。但两个提议均未采纳。后规定赋银每两一概加征1钱,名为助饷。 |
賠餉 | 赔饷 赔饷,是汉语词汇,解释是赔款。 |
餽餉 | 馈赠财物。餽,通“馈 ”。军粮。送饭。引申指款待。 |
餉億 | 饷亿 饷亿是汉语词汇,读音是xiǎngyì,指馈送生活所需。 |
飛芻轉餉 | 【解释】指迅速运送粮草。同“飞刍挽粟”。【出处】明·王世贞《与高大夫游盘山歌》:“建牙吹角浩无际,飞刍转饷遥相望。” |
遼餉 | 辽饷 辽饷是明末辽东驻军的饷项,又指筹措此项军饷而加派的田赋款项。万历四十六年(公元1618年) ,辽东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,发兵抚顺,明辽东军饷骤增300万两,时宫内虽有积储,但不肯拨发。为解决军饷不足,于是援御倭例,每亩加派3厘5毫,共增加赋银200多万两。 |